秸秆禁烧,基层干部苦干又苦恼
因秸秆禁烧工作不力,河南太康县几次被省政府约谈,并被罚2000万元。秸秆禁烧的治本之策在哪?一线干部怎么做怎么想?基层治理方式该如何转变?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10月的一个深夜,河南太康县毛庄镇,主干道旁喇叭声响:“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禁烧秸秆……”
地边,简易帐篷上挂着横幅——“黄郭村禁烧秸秆指挥部”。两名老党员坐在板车内,围着棉被守夜。村委委员师修庭调低扩音器:“身后700亩地,24小时巡逻,防止点火。”
“‘禁烧战役’持续1个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再坚持几天,麦种播下,干部才能松口气。”毛庄镇党委书记程卫东说。
因禁烧工作不力,太康县几次被省政府约谈,并被罚2000万元,6个乡镇被通报批评,2名乡镇党政正职被免职,66名党员干部被追究责任。
问责后的反思
干部认识不到位、缺少办法,“有苦劳,没功劳”
9月29日,马厂镇被通报批评。之后,镇长刘相英接着没日没夜投入秸秆禁烧。“全镇干部埋头干,忘记了国庆节,忘记了星期几。”
为啥被批评?刘相英并不掩饰:“最主要是认识不到位,仅凭惯例抓禁烧。干部缺少办法,导致‘有苦劳,没功劳’。”
事实上,太康县9月10日进行了次禁烧动员。工作部署早,火情却没防住。据环保部数据,9月15日至10月1日,河南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着火点18个,仅太康县就有10个。
9月30日被约谈当晚,县委书记王国玺主持全县秸秆禁烧工作紧急会议,通报干部处理决定,“誓打一场秸秆禁烧翻身仗”。
“干部没有把秸秆禁烧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心存侥幸,缺少抓手。”王国玺说。
县纪委书记马自成认为,禁烧秸秆虽是环保问题,但根本是作风问题,“几次动员,仍出现火情,说明工作落实不具体,不细致”。
会后,太康成立6个督查组,明察暗访,不间断巡查;实行网格化管理,县领导分包乡镇,县直单位分包行政村,明确每一地块的禁烧责任人;加大禁烧宣传力度;严格问责,4名处级干部被通报批评;严厉打击,目前行政拘留90人,训诫420多人。
“对于通报批评,我接受。虽然尽力了,但工作没做好,应引以为戒。”负责环保工作的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保华说。
为何屡禁不止
“秸秆没用了”,农民认为烧了更划算
因禁烧不力,县委常委会决定,对转楼乡、马头镇党政正职给予免职处理。
谈起转楼乡原乡长杨华,有乡干部为她叫屈:“禁烧秸秆有诸多不利条件,她已经尽力了。”
转楼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张钦明说,转楼乡种植结构单一,今年玉米种植面积7万亩。按亩产秸秆4000斤计算,全乡产秸秆2.8亿斤。因使用小型机具收割,秸秆未粉碎,地里残留多。
“群众认识不到位,认为烧秸秆方便种麦,能杀虫卵,烧了更合算。”商岗村农民赵祚明说,他和老伴种了8亩玉米。按亩产秸秆3000多斤计算,产秸秆24000多斤。如果请人用小型四轮车清运,3天运完,每天100元,共需300元。而点上一把火,能省下这笔钱。
青壮劳力外出,老人小孩留守,客观上导致秸秆清运困难。大型收割机可以直接粉碎秸秆还田,为什么不用?赵祚明说,用大型收割机,每亩80—100元;用小型收割机,每亩40元。按8亩计算,至少省320元。所以,多数农民选择小型机具。
“最根本的,还是秸秆没用了。”商岗村支部书记李兆帅说,小时候拿着篮子,收集玉米根,晒干了烧锅,现在农民用电、天然气做饭;秸秆以前能沤粪作肥,现在种地改用化肥;农村牛羊减少,秸秆不再是饲料。
秸秆禁烧期间,杨华吃住在乡里,节假日从不休息。然而,禁烧事故依然没能避免。
“干部工作辛苦,可方法不对头,又出了火情,只能追究责任。”王国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