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备受重视,26个省级政府集中发文支持
8月20日,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第二次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哈尔滨举行。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去年以来,各地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产业的重视程度,26个省级政府印发实施意见,集中推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举措。
粮食产业基础性强,覆盖面广。既在稳增长、稳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
据悉,黑龙江省把粮食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支柱产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部署、高位推动,建立省长负总责的联席会议制度,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质量兴农调优“头”、接二连三壮大“尾”、勇闯市场做强“销”、千方百计促农“富”,加快建设绿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上半年,全省粮食加工业主要指标增幅超过30%,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提高4.5个百分点,三大主粮加工业盈利,粮食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江苏省规定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产业的不低于50%;安徽省统筹财政资金8000万元,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河南省安排财政资金1.2亿元,对主食产业化企业和好粮油加工企业给予贴息扶持;吉林、福建等省对粮食产业重点项目实行地价优惠,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所对应价标准的70%执行;浙江省落实大米加工企业享受农业用电价格政策,用电成本下降三分之一。
“可以说,粮食产业备受重视,政策利好持续释放。要抢抓良好机遇,大力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在繁荣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说。
据悉,截至2017年底,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万亿元;有8个省份粮食产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其中山东达到4000亿元,安徽、江苏、湖北、广东4省超过2000亿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进入消费升级加速期。过去粮食长期短缺,抓主要是盯着产量,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吃得饱”的问题;如今人们更加关注粮食质量,消费需求转向“吃得好”和“吃得”、“吃得健康”、“吃得便利”。对于产品种类,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对于品质要求,更加注重绿色有机、营养;对于供给服务,更加注重便捷化、精细化。
但是,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与消费升级需要还不相适应,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滞后,低端产品居多,优质特色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偏少,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指明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优化粮油产品供给,做到首尾一体、互促共进,全程优质、全链提升,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粮食产品供需动态平衡。
在张务锋看来,要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实施“五优联动”,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一)大力推动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快实施“优粮优产”。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流通反馈激励作用,引导支持粮食产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二)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协同发力,加快实施“优粮优购”。好粮食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才能让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优粮优购”,首先要“优粮优价”,市场化收购要更多“唱主角”。“优粮优购”,要将质量导向体现到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中。“优粮优购”,应当发展国际大粮商,开展粮食贸易合作,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加快实施“优粮优储”。仓储环节是“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重要一环。一要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二要建好用好智能粮库。三要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四)立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加快实施“优粮优加”。一是,着力推动“三品提升”。要多措并举“增品种”。改造提升“”,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绿色、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供给。要高点定位“提品质”。二是不断优化产能结构。三是加速粮机装备升级。
(五)建立顺畅的粮食流通机制,加快实施“优粮优销”。一要强化产销合作。二要完善物流网络。三要创新经营业态。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