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四项对策
2015-06-02
中国农业新闻网6220
核心提示: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并强调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这些都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保护和修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受人类影响也,它是在特定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上,构成的一种人工+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开发最早、依赖度和破坏最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农业是改善我国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美丽乡村梦想的战略高度认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和维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为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天然条件,必须大幅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建立自然资源利用,且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大幅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生态农业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是现代农业的必经途径。生态农业建设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生产条件,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4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是在良好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益的“三高农业”,使整个农业生产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一要因地制宜。各地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当地农业生产。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各产业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二要优化结构。以大农业为基点,按“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将农、林、牧、副、渔各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三要节能降耗。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通过物质循环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村大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实现经济增值,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要防治污染。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学习和借鉴上成功经验,首先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生产者的行为。我国在生态农业上的法规建设起步晚,行动慢,急需进行深入的经济分析和农民意愿调研,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能引导和保障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法规,并尽快形成有效机制。其次是抓住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好时机,因势利导指引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用规模化的运营模式建设生态农业。规模化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前提,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生产,集约化投入,规模化产出;又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各大自然灾害。当前,正在加快城镇化步伐,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提前规划,积极引导,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培训教育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综合性强,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劳动、技术和资金等密集,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要以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为出发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优化发展区是在节约、集约使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适度发展区资源环境条件有限,在保护好资源条件下实现适度发展;保护发展区侧重于休养生息,重点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必须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为基础,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保证粮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发展。选择适合资源条件的生产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采取强有力措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开始通过源头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与政策的结合,广泛推行农田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实行全流域氮、磷总量控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20多年来,农用化学品用量较高的欧盟氮、磷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大约30%和50%,曾经十分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有所缓解,湖泊和近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农药使用风险的防控和减量措施更加严厉。这些成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策略和技术值得我国借鉴。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人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与机制,尽快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生态状况。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设,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科学用地和养地,大幅削减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风险长残效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污染农田和农产品,危害农业生态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艰巨而复杂,必须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务求取得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的各项目标。农业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规模控制、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六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即“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科技是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支撑,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发和推广普及生态农业的各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方面注重挖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髓,另一方面要不断集成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挖掘并汲取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技术精髓,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缺陷,使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的生态农业。
我国传统优良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理念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立体多熟制和种养殖复合式,推广间套种立体种植、秸秆覆盖栽培、精耕细播与保护地栽培等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抗旱保水技术,旱作节水农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上,重点研究和推广农药污染防治技术,如农药减量,使用农艺、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技术,用低毒低风险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高毒高风险型农药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等。在施肥方面,要严控化肥使用量,推广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使用农家有机肥等,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耕地质量。要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纽带,进行农村厕所改造、厨房改造、畜禽场圈改造。推广农村人畜粪便发酵除臭技术、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场圈粪便高温连续发酵技术、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肥料化、能源化和饲料化)技术等。还要下大力气减少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和残留量,使用新型可降解液膜替代技术,普及农膜回收利用技术,从源头阻断难降解型农用覆盖塑料膜造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污染。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由于农民受文化知识教育相对偏少,整体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接受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使生态农业建设进展相当缓慢。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动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形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强化培养一批现代农民骨干,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广大农民掌握各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农业是改善我国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美丽乡村梦想的战略高度认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和维护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为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天然条件,必须大幅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建立自然资源利用,且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大幅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生态农业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是现代农业的必经途径。生态农业建设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生产条件,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4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是在良好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益的“三高农业”,使整个农业生产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一要因地制宜。各地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当地农业生产。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各产业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二要优化结构。以大农业为基点,按“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将农、林、牧、副、渔各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三要节能降耗。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通过物质循环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村大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实现经济增值,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要防治污染。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学习和借鉴上成功经验,首先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生产者的行为。我国在生态农业上的法规建设起步晚,行动慢,急需进行深入的经济分析和农民意愿调研,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能引导和保障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法规,并尽快形成有效机制。其次是抓住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好时机,因势利导指引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用规模化的运营模式建设生态农业。规模化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前提,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生产,集约化投入,规模化产出;又可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效抵御各大自然灾害。当前,正在加快城镇化步伐,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提前规划,积极引导,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培训教育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综合性强,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劳动、技术和资金等密集,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要以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为出发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优化发展区是在节约、集约使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适度发展区资源环境条件有限,在保护好资源条件下实现适度发展;保护发展区侧重于休养生息,重点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必须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为基础,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保证粮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发展。选择适合资源条件的生产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采取强有力措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开始通过源头控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与政策的结合,广泛推行农田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实行全流域氮、磷总量控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20多年来,农用化学品用量较高的欧盟氮、磷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大约30%和50%,曾经十分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有所缓解,湖泊和近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农药使用风险的防控和减量措施更加严厉。这些成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策略和技术值得我国借鉴。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人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与机制,尽快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生态状况。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设,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科学用地和养地,大幅削减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风险长残效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污染农田和农产品,危害农业生态系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艰巨而复杂,必须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务求取得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的各项目标。农业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规模控制、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六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即“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推广和普及新技术。科技是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支撑,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发和推广普及生态农业的各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方面注重挖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髓,另一方面要不断集成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挖掘并汲取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技术精髓,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缺陷,使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的生态农业。
我国传统优良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理念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立体多熟制和种养殖复合式,推广间套种立体种植、秸秆覆盖栽培、精耕细播与保护地栽培等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抗旱保水技术,旱作节水农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上,重点研究和推广农药污染防治技术,如农药减量,使用农艺、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技术,用低毒低风险环境友好型农药替代高毒高风险型农药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等。在施肥方面,要严控化肥使用量,推广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使用农家有机肥等,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耕地质量。要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纽带,进行农村厕所改造、厨房改造、畜禽场圈改造。推广农村人畜粪便发酵除臭技术、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场圈粪便高温连续发酵技术、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肥料化、能源化和饲料化)技术等。还要下大力气减少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和残留量,使用新型可降解液膜替代技术,普及农膜回收利用技术,从源头阻断难降解型农用覆盖塑料膜造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污染。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由于农民受文化知识教育相对偏少,整体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接受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使生态农业建设进展相当缓慢。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动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形成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强化培养一批现代农民骨干,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广大农民掌握各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标签:
生态农业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 前三占比六成多,常发夺冠迪尔第十,2024年宁夏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冠军一拖东方红,前三占比超47%,陕西2024年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1月拖拉机数据出炉,1-11月产量45万多台,预计全年50万台
- 冠军东方红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苏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冠军东方红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冠亚军东方红和东风,新疆上半年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黑龙江11大拖拉机有的名气不大,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前三占比超四成,内蒙古1-11月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点击排行
- 183912024年11月10大轮式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6592冠亚军东方红和东风,新疆上半年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6033黑龙江11大拖拉机有的名气不大,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15684前五占七成,前十本省占四席,江苏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5225冠军东方红占比近28%,河北1-11月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4486前三占比超四成,内蒙古1-11月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3387冠军一拖东方红,前三占比超47%,陕西2024年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2918前三占比近56%,1-11月湖北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
- 12769冠军东方红占比超20%,山西1-11月10大拖拉机补贴销量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