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工业进入管理红利时代
管理红利时代来临
随着“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和“成本红利”优势的逐渐退潮,中国农机工业的持续发展将不得不依赖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的效率提升,以及企业管理的职业化转型。只有当大多数企业主动实施管理职业化转型后,中国农机工业才有可能收获“管理红利”,实现下一轮可持续的高速发展。
从管理学来看,所谓“管理红利”,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管理水平提升而获得的企业效率提升。企业从无到有,且规模不断扩张,管理方式从粗放向精益转型的时期,企业的效率能够得到快速提升整个行业、整个经济也将得益于“管理红利”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专家称,要实现管理红利的基本途径有3条,,企业通过明确战略方向收获管理红利;第二,企业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管控方式收获管理红利;第三,企业通过引入管理实践收获管理红利。
从管理专业来看,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无数的讨论和分析,本文仅从农机行业进行分析。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刘振营曾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农机企业的管理就是家长制,大家长管小家长,最小的家长管员工。以这种现状和水平,要想赶上欧美发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管理是中国农机企业的一大短板,之前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技术和资金瓶颈,其实只要管理到位,技术和资金瓶颈完全是可以突破的。
正是由于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上的差距,使得中国本土农机企业具备“管理红利”的优势,通过管理水平的上升能带动企业效率、效益的持续增长,推动整个农机行业持续高速增长。
像东风农机、常发集团和五征集团,再加上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企业构成中国本土农机企业的中坚,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机制,也是未来中国农机发展的希望。之前,农业机械杂志社记者采访东风农机董事长宣碧华,他表示过去8年,东风农机通过改制等措施实现了进入中国农机行业方阵,未来8年,东风农机将通过管理提升等措施争取进入农机行业方阵。这个目标看似遥远,但却是可以预期并可以达到的,在家电、汽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果我国本土农机企业能在管理这块短板上找到适合自身的提升方法,相信很快就会成为农机工业的重要一员。
此外,中国农机企业中还有一大批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他们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品技术创新的源泉。但是,有不少家族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发展势头不错,一旦发展壮大、开始规模盈利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应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多数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矛盾,就要分家,必须提升管理水平,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运营。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农机企业都是从家族作坊开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改制,然后再迅速发展,而那些拒绝改制的企业最终要么被收购、要么就破产。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欧美主流农机制造商都是从家族企业开 始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当前,整个社会有一种金融控制产业的趋势,在农机行业的典型案例就是美国爱科集团,爱科控股了很多家农机企业,像维美德、芬特、福格森、挑战者等都是其旗下子品牌,而在中国爱科则刚收购了大丰。爱科的成功就在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可以投资某个产业,但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这个产业,完全可以通过职业经营团队来运营,这就是职业化管理。
目前,在中国农机行业不仅外资农机巨头在加速进入,农机行业外的资本也在加速进入,他们不仅给行业带来竞争,也会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带进来。外行业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理念和管理,不足在于技术,但是又通过合资合作很好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应该说,中国农机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提升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本土农机企业而言,应该多学习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以迪尔为例,其管理体系就非常有效,没有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到眼前的钱不是自己的不去捡。虽然近期看效率可能比本土企业低,但长期来看效率却非常高。像迪尔、久保田这样的外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一定要把产品做到自己放心才会上市销售,绝不让用户做试验,这正是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差距所在。很多本土企业,推出产品就销售,想的是先赚到钱再说,这也是没有企业文化根基导致的。本土企 业的这种做法,最终的结果就是距离成功还差一步,用户得罪了、市场丢了、财富耗尽了,眼看着成功从眼前消失。
应该说,对比中外农机企业之间的差距,除了技术水平之外,最明显的就是管理,也就是说中国农机企业在软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我们能认定未来10年将是中国农机企业享受管理红利的时期。当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幸运地享受管理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前面的三项红利是普惠制的话,本次管理红利则是差别对待。这需要企业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具备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意识,真正从科学管理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享受到这次红利否则不但不会享受到红利,还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