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种植制度的现状
2021-05-18
9540
核心提示: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点51000万吨。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万吨,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连续4年产不应求。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增加3875万吨,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2006年粮食总产分别增产1455万吨和1344万吨,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0万吨,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
(二)种植业技术不断提高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的差距,2006年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产出的贡献率已达到48%。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
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每公倾1.16吨增加到4.40吨,提高了2.8倍。
(三)种植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在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种植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三)优质化、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四)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带的建设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主产省(区)建设500 个粮食万亩示范片,涵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创新高产模式,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区域平衡增产。
(二)切实加强种植业投入品监管
要完善种植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避免农民种粮成本加大趋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基金,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适当的补贴。还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
(三)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东北地区,围绕玉米、大豆生产,重点推广坐水种、农用保水剂、深松及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三旱”整地、浅湿灌溉技术。西北地区,围绕玉米及小杂粮生产,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华北地区,围绕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控制性节水灌溉技术;西南地区,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生产,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东南地区,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等技术。
(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三大作物的生产及其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粮食部门运用“订单农业”和产业化运作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粮、专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种植业信贷投入取消抵押担保,全程予以支持。对涉及种植业投入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呆坏帐,应放宽核销条件,积极予润达2204拖拉机以核销。还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发布或来自网络信息采集,部分来自百度知道,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自行鉴别,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自负,农机1688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信息涉及侵害商标、版权、专利、著作权等权利,请联系客服删除,邮箱:service@nongji1688.com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点51000万吨。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万吨,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连续4年产不应求。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增加3875万吨,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2006年粮食总产分别增产1455万吨和1344万吨,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0万吨,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
(二)种植业技术不断提高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的差距,2006年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产出的贡献率已达到48%。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
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每公倾1.16吨增加到4.40吨,提高了2.8倍。
(三)种植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在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种植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三)优质化、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四)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带的建设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主产省(区)建设500 个粮食万亩示范片,涵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创新高产模式,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区域平衡增产。
(二)切实加强种植业投入品监管
要完善种植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避免农民种粮成本加大趋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基金,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适当的补贴。还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
(三)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东北地区,围绕玉米、大豆生产,重点推广坐水种、农用保水剂、深松及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三旱”整地、浅湿灌溉技术。西北地区,围绕玉米及小杂粮生产,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华北地区,围绕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控制性节水灌溉技术;西南地区,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生产,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东南地区,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等技术。
(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三大作物的生产及其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粮食部门运用“订单农业”和产业化运作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粮、专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种植业信贷投入取消抵押担保,全程予以支持。对涉及种植业投入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呆坏帐,应放宽核销条件,积极予润达2204拖拉机以核销。还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发布或来自网络信息采集,部分来自百度知道,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自行鉴别,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自负,农机1688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信息涉及侵害商标、版权、专利、著作权等权利,请联系客服删除,邮箱:service@nongji1688.com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13601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51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13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2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88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26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67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89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889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