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入口3秒自动进入网页_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园蘑菇_精品伊甸乐园入口2023高清

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当无人机飞过大田(春耕探行·生产方式之变)

   2019-03-29 人民日报5890
核心提示:又是一年春耕时,田野出现新变化:“新农具”、新技术落户,农民种田越来越轻松;旱能浇、涝能排,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夯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图为河南省滑县焦虎镇双沟村田间,“飞手”陈尚飞在进行飞防作业。

 

毕兴世摄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又是一年春耕时,田野出现新变化:“新农具”、新技术落户,农民种田越来越轻松;旱能浇、涝能排,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夯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绿色发展正成为主基调,农业迸发出新活力,越来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无人机、手机成了“新农具”,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局面

 

行走在河南滑县乡间,微风吹过,返青的麦苗绿浪翻滚,满眼的绿色心旷神怡。全县180万亩小麦,年产90万吨,产量连年,“中国小麦县”“豫北粮仓”的称号名不虚传。

 

中午刚过,白道口镇郝村种粮大户刘飞便来到田头,“约好了两点钟,该来了吧?”他跺着脚有点着急。

 

不一会儿工夫,植保小分队赶到,一番调试,“大家伙”终于登场了——无人机转动旋翼缓缓升起,一团雾雨随即喷出,在空中向前推进,田里的麦苗随气浪摇曳,尽情享受着“药浴”。

 

“以往种麦,打药是最头疼的事,雇人费工不说,还打不匀。”刘飞说着舒展眉头,“还是高科技好,无人机打药,能均匀喷到叶片和根部,一亩作业费才7元,省水70%、省药20%,里外算下来省了好几十块钱。”

 

农机化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同样种小麦,这位30多岁的新农民与父辈们不同,“我流转了80亩地,不靠机械化根本干不过来。”刘飞坦言,这些年他购置了播种机、收割机,从种到收,大机械撒着欢施展拳脚。

 

无人机是个技术活,要请专业的人来干。只见飞防手李成帅手握摇杆,左右开弓,灵活操纵航向,“飞行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到一米八,要注意风速、风向,保证打药效率,单机一天可作业400多亩,能顶40个人同时作业。”

 

市场有需求,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慧飞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飞说,公司像李成帅这样有资质的飞防手50多人,植保无人机有54架。最近两年,在滑县,无人机成为春管的“新农具”,数量突破了几百架。去年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5万多亩,估计再过两年,飞防面积能占到60%。

 

和许多农村一样,滑县也面临“谁来种地”的困扰: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多是老人妇女,社会化服务如何对接一家一户?

 

“稳粮食是责任更是使命,必须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安阳市委常委、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说,县里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一家一户,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滴滴”,一条信息发到黄国兴手机上,“又来订单了,老店镇东马庄村,小麦浇水8亩,得抓紧安排。”这位白道口镇西河京村农民,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好把式,带头成立了合作社,组建机械服务队、农技指导站,凭着“硬实力”,成了县里农技服务平台的指定服务点。

 

“手机种地,如今成了滑县农民的新鲜事。”老黄说着,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演示,点开“小麦服务”菜单,耕种、浇地、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明码标价。农民选好项目一键下单,平台就将订单派送到服务点,照单作业。除了保姆式服务,还有更专业的指导。县里组织30位资深农技专家,指导小麦、玉米、花生等实用技术,农民有难题,能与专家点对点交流。

 

“‘农管家’相当于农民版的网上外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勇说,去年8月试点以来,非常受欢迎,接单100多个,今年准备在390个村推广。“发挥好‘新农具’作用,通过代耕代种、托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就能擦亮滑县优质小麦品牌。”

 

50万亩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智能、绿色农业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离不开基础保障。在白马坡田间远眺,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其间点缀着“白格子”“黄扣子”“白色斑点”——这些是供电室、机井、出水口。“这是县里打造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50万亩集中连片,为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国凯说。

 

枣村乡西徐营村田头,63岁的袁社老人正在浇着返青水,“现在浇地轻松多了,一个人就能搞定!”只见袁大爷从兜里掏出一张卡,来到地头的供电室外面,朝机器上一刷,捣鼓了一下屏幕,选定机井编号,只听“滴”的一声,出水口汩汩清流,奔涌向干渴的麦田。

 

“以前浇水像打仗,一人看水,一人看渠,一人看电,邻里间常常闹纠纷。”袁大爷说,“刷卡浇地,家家一本明白账,用水少了,一亩地能省10块钱,产量却高了。”

 

“你瞧,这麦苗长得喜人!”袁大爷说着,弯腰拔了株麦苗,“分蘖七八个,次生根密密麻麻,足足有10多根,今年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韩国凯介绍,白马坡这带,以前地势低洼,一直是“望天收”的盐碱地。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粮田平均亩产提高200多斤。

 

建好良田,良法跟上。9个农技推广站和18个农情监测系统服务示范区,农业、水利、气象、电力合力,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等主推技术在田野施展,施多少肥、浇多少水,智能化绿色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现在种地更科学、更智能,农民省心省力,一亩还多挣出200多块。”袁大爷感叹道。

 

在白道口镇后赵湖村,一条巨大“银龙”正在麦田里画圈,3米多高的轮盘上遍布密密麻麻的喷头。“这个大家伙是今年新推广的时针式喷灌机,作为小麦主产区,连年丰收背后,也面临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发展节水、支撑粮仓可持续生产势在必行。”县水利局副局长韩晓伟说。

 

韩晓伟算了一笔账:根据测算,喷灌较大水漫灌节水20%—30%,项目区5000多亩耕地,年可节约用水47.2万立方米,年省工3.8万个,可省456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高15%以上。“相当于下了一场小到中雨。”水滴像降雨一样湿润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还可以实施水肥一体化,减轻水肥流失和环境影响。

 

跟着市场种田,让大路货变抢手货,实现“粮仓”到“厨房”转变

 

生产方式变了,可种什么赚钱?采访了解到,许多滑县农民抬头看市场,主动调结构。

 

市场需求在变。河南利生面业公司总经理岳琪分析:饼粉、包子粉、面条粉等细分产品增幅明显,现在面粉企业越来越个性化。比如,拉面粉要求延伸性好,弹性弱,而烩面粉要延伸性适中,回弹好,不同产品对小麦要求不同。

 

专用面粉需要专用小麦。韩国凯说,滑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平均无霜期长达210天,是冬小麦优势区域。但适合强筋还是弱筋?专家把脉,滑县最适宜强筋型小麦。

 

“专用小麦,优质高产价位好。”黄国兴头脑很灵活,早早发现商机,种上了强筋麦。用上专用品种,引进技术、机械,同样的产量,一斤多卖1毛到2毛钱,60亩地多挣出1万多元。今年他又拿到1000亩的订单,带着60户农民一起种。

 

“全县小麦品种多达几十个,收购起来难区分。”岳琪说,他在国外考察发现,有的小麦只有六七个品种,科学布局种植区域,形成了独有品牌。“要突出特色,打出品牌,才有新的利润空间。”

 

产业链带动,利生面业订单数量达到7000多亩,去年加工了10多万吨小麦。“市场不愁,种粮有赚头,大户心里有底,才能舍得投入。”刘飞说,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不少小麦瞄准高端市场。“滑县小麦种植面积中,商品粮生产占六成,小麦种子繁育占四成。”河南滑丰种业董事长赵秀珍介绍,全县180万亩麦田里,有一半以上的种子来自滑丰。“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让农民做省心掌柜,我们做贴心伙计。”赵秀珍说,通过带动效益,由公司承担种植新品种的风险,同时解决农民从种到收的技术和服务问题,形成一站式粮食产业链,年产小麦种子和优质专用粮8000万公斤左右,带动农户增收9000多万元。

 

“粮食大县要变成粮食强县,必须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董良鸿说,县里加快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万亩,让“大路货”变为优质强筋“抢手货”,确保农民种得好、销路好、效益好。同时,加强粮食产业链建设,实现“粮仓”到“厨房”的蝶变。  
 
标签: 春耕 无人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陇川县| 叶城县| 清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蕲春县| 繁昌县| 鹿泉市| 富顺县| 武乡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