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李勇:挺进创新“蓝海”才是唯一出路
2018-12-18
中国农机化协会李勇5950
核心提示: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抛开社会整体经济环境不讲,就农机说农机,如今是一个不在趋弱下生存、就在趋弱中灭亡的时代。今年乃至未来两年,仍是行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不仅表现在市场发展速度大大放缓,而且增量市场向高质量存量市场过渡将持续进行,成本、利润、现金流、销量递减等多重压力直接威胁到超过2500家农机企业的存亡。
这种情况下,农机产业既要聚焦创新,同时又要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展开来讲,农机企业既要寻求技术、工艺、质量等全要素升级,又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成本和利润之间进行反复调整,找准平衡点。直面当下,市场下行,而钢材、橡胶、玻璃、铸造金属等农机制造必须品,却因为人工、环保等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与之向背驰,农机直接服务的农民消费群体,却因为近年来粮食价格不稳、农机投资收益下降、新生群体价值取向改变等因素引发连锁反应,处于消费不振的缓冲阶段,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有目共睹,农机市场价格竞争的“硝烟”一直没有散去。
农机企业存活下来才有发展的机会。要想存活,就必须直面成本高企和产品价值劣势的矛盾。不管是做传统产品还是做新兴品品类,都必须在建立产品差异性、提升市场竞争力、高质量低成本、提高“性价比”等环节上做文章。产品好、价格合理、服务优、品牌响,打造专属“不同”和“过人之处”,才有机会抛开竞争对手,跑在市场竞争的前面。
久难突破的瓶颈
国内农机制造的实际供给能力是怎样的呢?优势固然明显,但是弊端也不少。
一方面,整体结构失衡。在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里,国内农机产业依托补贴政策拉动、刚需透支等驱使,整体规模急剧膨胀,传统市场快速饱和,也造就了中低端同质化严重、重复产出、高端产品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技术工艺短板多等瓶颈。
另一方面,高端供给不足。国产化农机产品不管是整机还是核心部件,在高端、智能、先进等产品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并且国产化农机产品普遍存在可靠性不足的致命软肋。
目前国内大中拖制造企业超过200家,规模以上企业170余家,大中型拖拉机产品保有量达到了650万台,年产能超过80万台,实际需求40万台左右,这些企业一股脑地扎堆在50—180马力产品领域,同质化严重,而300马力以上高端拖拉机严重依赖进口。
不仅如此,国内制造的中小马力大棚王以及直连传动等小型拖拉机产品,整体可靠性和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单台价值不及国际一线品牌的2/3。
目前,不仅大型拖拉机靠进口,大型采棉机、大型青贮机、大型耕整地机械等产品依赖进口。而且,在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D型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免耕精播机的种夹等关键零部件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严重依赖进口。
国内农机领域在CVT无级变速系统、全时驱动技术、悬浮底盘技术、青贮揉丝技术、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等环节存在诸多壁垒尚未突破……
在国内农机市场上,很难寻觅到竞争“蓝海”领域,不管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同质化始终是业内产品一大“诟病”。这种现象的产生源自于两种状态:
一种是模仿甚至抄袭。国内超过2500家农机企业里,不小的一部分企业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在产品制造上,惯用的手段就是拆解测绘,“照葫芦画瓢”。更过分的,就通过各种不正当途径去弄人家的图纸,挖成熟企业技术、制造及相关人才墙角,“照葫芦画葫芦”,仿制品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似的,实际作业表现往往飘忽不定。
另一种是资源借用。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诸多一线品牌农机制造企业采取的部件外协、工厂流水线组装为主的制造模式所致,尤其是规模企业制造驻地周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大部分小微制造企业从大品牌企业的供应商手里购买成熟部件,七拼八凑进行组装,只在外观及部分细节上进行稍微修改就包装上市。这类产品模样貌似和大品牌差不多,而实际性能和整体品质相差甚远。
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导致了国内农机市场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也正是这种同质化,导致了国内产业升级严重受阻。
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怪圈,一方面,农机制造企业要加大技术工艺自主研发力度,创新经营理念,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同时加强农机产品补贴资质鉴定,对于不达标、抄袭导致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严格准入,通过多方共同协作,引导企业向着尊重技术、崇尚创新、追求进步的方向发展,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不仅传统农机产品市场下行趋势明显,而且很多被大家普遍看好的部分新兴小众品类也出现了下滑之势。比如烘干机,从目前的市场销量统计结果来看,同比下滑接近两位数;再如植保无人机,实际市场表现也并不像专家们预料的那样火爆,而是继续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真正有实力、在这些产品领域有所积累和建树的企业,抢得了垄断份额的“大蛋糕”,大部分企业则进入了“陪太子读书”的陪衬角色里。
比如,这几年在环保要求、畜牧业发展等因素驱使下,打捆机产品一下子从默默无闻的冷门小众品类变得炙手可热,很多制造企业就跟风一拥而上,小圆捆、小方捆、大圆捆、捡拾型、破碎型……一时间冒出近百个品牌来。
这种情况下,众多品牌产品质量可谓千差万别。更有甚者,为了套取农机补贴而采取了结构不变,单一增加捡拾宽度的不正当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小众品类之所以“小”,是因为其属新兴产品,需求量也是有限,如此毫无节制地扎堆而上,将很快进入饱和,遭遇发展减速带就属必然现象了。
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企业经营永远是逐利的,立足传统,开拓具有更多收益的新业务无可厚非。而实际上,农机行业任何一个业务板块和产品都有着专属特性和难点,需要足够的设计、技术、工艺、制造、过程控制等全过程资源积累,从产品研发、实验、完善、改进到商品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不能有急功近利、立马收获果实的严重趋利心态,任何投机行为都是不能够长久的。但愿,国内新兴农机品类能在健康、有序、受控的基调上实现进步提升。
转型与创新路径的迷失
在产业竞争进入崭新阶段的当下,农机产业对转型和创新的认知都普遍处于模棱两可的境地,何为创新?怎么创新?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东西可谓不少。
笔者认为,农机产业创新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引领”,二是“不同”,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做好其中一层,就可以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具体而言,有三大核心路径可以大做文章:条路径是,研发新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条路径是最艰难、含金量的;第二条路径是用好现有的技术、工艺等资源,把产品做到。切实打造出可靠性强、性价比高、竞争优势明显的产品,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第三条路径是聚焦市场痛点,细分经营,因地制宜、深挖潜力。
具体举例来讲,比如旋耕机,适合河南、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的产品,拿到内蒙古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故障率大大增加,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开发和改进;再如近年来一直被热议的打捆机,这种机械在国外就是打牧草捆的,而在国内要进行多种对象作业,比如玉米秸秆、芦苇、稻草等等,这就需要在整体结构的强度、清选以及整体性能上进行改进……
对任何产业来说,价值都是行业下行最坚实的护城河。农机行业进入转弯趋缓下行期,产业发展必须找准价值创造的支点,坚守与创新并举,持续探索传统农机产业创新的“新蓝海”,实现下一个发展时期的新跨越。让我们对农机产业的所有奋斗者们给予更多、更美好的期待吧!
组委会点评:
自2014年开始,国内农机市场进入转型升级的调整阶段,产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内农机行业期待实现“转身”。而事实上,农机产业不落队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这也是全行业、相关管理和智囊机构给出的“”。
抛开社会整体经济环境不讲,就农机说农机,如今是一个不在趋弱下生存、就在趋弱中灭亡的时代。今年乃至未来两年,仍是行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不仅表现在市场发展速度大大放缓,而且增量市场向高质量存量市场过渡将持续进行,成本、利润、现金流、销量递减等多重压力直接威胁到超过2500家农机企业的存亡。
这种情况下,农机产业既要聚焦创新,同时又要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展开来讲,农机企业既要寻求技术、工艺、质量等全要素升级,又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成本和利润之间进行反复调整,找准平衡点。直面当下,市场下行,而钢材、橡胶、玻璃、铸造金属等农机制造必须品,却因为人工、环保等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与之向背驰,农机直接服务的农民消费群体,却因为近年来粮食价格不稳、农机投资收益下降、新生群体价值取向改变等因素引发连锁反应,处于消费不振的缓冲阶段,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有目共睹,农机市场价格竞争的“硝烟”一直没有散去。
农机企业存活下来才有发展的机会。要想存活,就必须直面成本高企和产品价值劣势的矛盾。不管是做传统产品还是做新兴品品类,都必须在建立产品差异性、提升市场竞争力、高质量低成本、提高“性价比”等环节上做文章。产品好、价格合理、服务优、品牌响,打造专属“不同”和“过人之处”,才有机会抛开竞争对手,跑在市场竞争的前面。
久难突破的瓶颈
国内农机制造的实际供给能力是怎样的呢?优势固然明显,但是弊端也不少。
一方面,整体结构失衡。在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里,国内农机产业依托补贴政策拉动、刚需透支等驱使,整体规模急剧膨胀,传统市场快速饱和,也造就了中低端同质化严重、重复产出、高端产品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技术工艺短板多等瓶颈。
另一方面,高端供给不足。国产化农机产品不管是整机还是核心部件,在高端、智能、先进等产品领域,严重依赖进口,并且国产化农机产品普遍存在可靠性不足的致命软肋。
目前国内大中拖制造企业超过200家,规模以上企业170余家,大中型拖拉机产品保有量达到了650万台,年产能超过80万台,实际需求40万台左右,这些企业一股脑地扎堆在50—180马力产品领域,同质化严重,而300马力以上高端拖拉机严重依赖进口。
不仅如此,国内制造的中小马力大棚王以及直连传动等小型拖拉机产品,整体可靠性和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单台价值不及国际一线品牌的2/3。
目前,不仅大型拖拉机靠进口,大型采棉机、大型青贮机、大型耕整地机械等产品依赖进口。而且,在大马力环保和节能型发动机、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动力换挡传动系统、打捆机的D型打结器、采棉机的采棉指、免耕精播机的种夹等关键零部件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存在较大技术瓶颈,严重依赖进口。
国内农机领域在CVT无级变速系统、全时驱动技术、悬浮底盘技术、青贮揉丝技术、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等环节存在诸多壁垒尚未突破……
在国内农机市场上,很难寻觅到竞争“蓝海”领域,不管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同质化始终是业内产品一大“诟病”。这种现象的产生源自于两种状态:
一种是模仿甚至抄袭。国内超过2500家农机企业里,不小的一部分企业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在产品制造上,惯用的手段就是拆解测绘,“照葫芦画瓢”。更过分的,就通过各种不正当途径去弄人家的图纸,挖成熟企业技术、制造及相关人才墙角,“照葫芦画葫芦”,仿制品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似的,实际作业表现往往飘忽不定。
另一种是资源借用。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诸多一线品牌农机制造企业采取的部件外协、工厂流水线组装为主的制造模式所致,尤其是规模企业制造驻地周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大部分小微制造企业从大品牌企业的供应商手里购买成熟部件,七拼八凑进行组装,只在外观及部分细节上进行稍微修改就包装上市。这类产品模样貌似和大品牌差不多,而实际性能和整体品质相差甚远。
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导致了国内农机市场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也正是这种同质化,导致了国内产业升级严重受阻。
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怪圈,一方面,农机制造企业要加大技术工艺自主研发力度,创新经营理念,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同时加强农机产品补贴资质鉴定,对于不达标、抄袭导致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严格准入,通过多方共同协作,引导企业向着尊重技术、崇尚创新、追求进步的方向发展,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不仅传统农机产品市场下行趋势明显,而且很多被大家普遍看好的部分新兴小众品类也出现了下滑之势。比如烘干机,从目前的市场销量统计结果来看,同比下滑接近两位数;再如植保无人机,实际市场表现也并不像专家们预料的那样火爆,而是继续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真正有实力、在这些产品领域有所积累和建树的企业,抢得了垄断份额的“大蛋糕”,大部分企业则进入了“陪太子读书”的陪衬角色里。
比如,这几年在环保要求、畜牧业发展等因素驱使下,打捆机产品一下子从默默无闻的冷门小众品类变得炙手可热,很多制造企业就跟风一拥而上,小圆捆、小方捆、大圆捆、捡拾型、破碎型……一时间冒出近百个品牌来。
这种情况下,众多品牌产品质量可谓千差万别。更有甚者,为了套取农机补贴而采取了结构不变,单一增加捡拾宽度的不正当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小众品类之所以“小”,是因为其属新兴产品,需求量也是有限,如此毫无节制地扎堆而上,将很快进入饱和,遭遇发展减速带就属必然现象了。
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企业经营永远是逐利的,立足传统,开拓具有更多收益的新业务无可厚非。而实际上,农机行业任何一个业务板块和产品都有着专属特性和难点,需要足够的设计、技术、工艺、制造、过程控制等全过程资源积累,从产品研发、实验、完善、改进到商品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不能有急功近利、立马收获果实的严重趋利心态,任何投机行为都是不能够长久的。但愿,国内新兴农机品类能在健康、有序、受控的基调上实现进步提升。
转型与创新路径的迷失
在产业竞争进入崭新阶段的当下,农机产业对转型和创新的认知都普遍处于模棱两可的境地,何为创新?怎么创新?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东西可谓不少。
笔者认为,农机产业创新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引领”,二是“不同”,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做好其中一层,就可以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具体而言,有三大核心路径可以大做文章:条路径是,研发新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条路径是最艰难、含金量的;第二条路径是用好现有的技术、工艺等资源,把产品做到。切实打造出可靠性强、性价比高、竞争优势明显的产品,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第三条路径是聚焦市场痛点,细分经营,因地制宜、深挖潜力。
具体举例来讲,比如旋耕机,适合河南、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的产品,拿到内蒙古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故障率大大增加,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开发和改进;再如近年来一直被热议的打捆机,这种机械在国外就是打牧草捆的,而在国内要进行多种对象作业,比如玉米秸秆、芦苇、稻草等等,这就需要在整体结构的强度、清选以及整体性能上进行改进……
对任何产业来说,价值都是行业下行最坚实的护城河。农机行业进入转弯趋缓下行期,产业发展必须找准价值创造的支点,坚守与创新并举,持续探索传统农机产业创新的“新蓝海”,实现下一个发展时期的新跨越。让我们对农机产业的所有奋斗者们给予更多、更美好的期待吧!
组委会点评:
自2014年开始,国内农机市场进入转型升级的调整阶段,产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内农机行业期待实现“转身”。而事实上,农机产业不落队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这也是全行业、相关管理和智囊机构给出的“”。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13601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51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23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3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88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26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77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89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889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