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麦收成看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06-12
安徽日报3850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
◎ 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底线
◎ 效益好有“天帮忙”的因素,但“人努力”更重要
◎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必须统筹农业效益和粮食
◎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打破壁垒,才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核心提示·
◎ 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底线
◎ 效益好有“天帮忙”的因素,但“人努力”更重要
◎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必须统筹农业效益和粮食
◎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打破壁垒,才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史力 田婷
“这是个积极的趋势,显示我省种植业布局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既保粮食生产又促农民增收
农历五月,小麦大熟。
去年秋种,我省一些地方小麦播种减少,引起人们担忧:调结构会不会把粮食生产“调下去”?
6月1日记者来到灵璧县。这是个传统麦区,沿途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一些沟渠两侧也种得满满当当。灵璧县植保站副站长任新松介绍,今年小麦种植面积与往年相当。
在禅堂乡禅堂村,诚能达农业合作社董事长朱新朋正忙着收割。 “种了130多亩,还为周边农户代种1000亩。 ”朱新朋说,从禅堂乡看,小麦面积是稳定的。
宿州市埇桥区也是小麦主产区,今年小麦面积220万亩,与去年持平。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清武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勇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自家农场的小麦一直稳定在2000亩。 ”
同样,记者在阜阳、亳州等小麦主产区走访了解到,与常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一些县乡甚至增加。
不过,从合肥往南进入稻茬麦产区,情况恰恰相反,种粮效益的下滑让不少农户改种了。
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介绍,庐江小麦面积2013年达到峰,约为45万亩。随后不断减少,到去年秋种只有20万亩。
农民为啥不种麦子了?“庐江是水稻优势产区,不太适宜种小麦,产量、品质都不高,销售难。 ”邓本宜说。“前一季小麦差不多每亩亏一两百元。”6月6日,安徽春生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尚中无奈地告诉记者。去年秋种,春生公司的小麦种植从前一年10000亩陡降到3000亩。
凤台、六安等稻茬麦区情况也基本如此。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介绍,2016年秋种全省小麦3629万亩,比2015年减少41.3万亩。减少的面积主要在非优势产区,主产区则保持稳定。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这是个积极的趋势,显示我省种植业整体布局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朱永东认为,前些年受政策刺激,麦子效益好,一些非优势地区面积增加快。在粮食结构性过剩的新形势下,比较效益低的劣势尽显无余。
据邓本宜介绍,庐江县今年小麦亩产约270公斤,与2015年、2016年的亩产200公斤比起来算是好收成。但与小麦主产区相比,效益非常低。在皖北,小麦亩产基本过千斤,亩均纯效益大部分在500元以上。
调结构,但不能威胁粮食产能。中央强调,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面积减少了,粮食供给能保障吗?
据省农委分析,今年夏粮单产预计超过380公斤,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在稻茬麦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预计与去年基本持平,真正做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去年秋种我省抓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强科学施肥、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是单产提升的关键。 ”朱永东说,事实表明,农业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不矛盾。
让优势产区种优势作物,才能提益。朱永东表示,我省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将粮食生产的扶持资源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促进农业生产力在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既保粮食生产又保农民增收,种粮效益稳中有升”。
“亩产比去年提高一点,但效益提高更多,主要是品质好。 ”
——从“高产”到“优质”,粮食结构性过剩倒逼各地转思路,更加重视品质
产量高,不代表效益好。去年我省小麦单产不低,但品质差,许多农民亏损。今年夏粮收益如何?
李勇告诉记者,今年每亩比去年增收130多元,多挣26万多元。 “亩产比去年提高一点,效益提高更多,主要是品质好。 ”
李勇的小麦今年平均亩产1200斤,比去年的1140斤提高不多,但今年小麦收购价1.25元一斤,而去年小麦收购价是1.2元一斤,光这一块每亩就增收60元左右。
采访中,农户和基层农业干部都表示,今年小麦品质为近年来。省粮油监测站对我省11个夏粮主产区的小麦品质进行检测,三等以上质量的小麦占到91.1%,而去年麦子大部分在三等以下。
朱永东介绍,今年主产区的病粒率在0.5%以下,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远远低于4%粮食收购限制标准。这意味着,今年我省小麦基本都达到托市收购的标准。
今年小麦品质为啥这么好?
据省农委副巡视员牛运生分析,效益好有“天帮忙”的因素,但“人努力”更重要。去年秋种,我省大力实施绿色增产攻关行动,推广优质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实施耕地深松和秸秆还田,为小麦品质提升打下扎实基础。同时赤霉病防控上成显著效,赤霉病穗率、病粒率明显降低。
6月6日,在濉溪县五沟镇,记者随县农委主任张平看麦收。 “虽然今年‘一喷三防’项目取消了,但县里还是整合了1000多万元搞赤霉病统防统治。 ”张平向记者感叹:这笔投入太重要了,换来的是麦子既高产又优质!
对此,滁州、蚌埠等地的农民体会更深。去年,这里的小麦饱受赤霉病侵袭,价格低难觅销路,农民叫苦不迭。今年农民脸上都笑开了花。据定远县粮食局副局长李增进介绍,今年全县小麦基本都在三等以上。 “赤霉病防不住,种麦别说增收,销售都成问题! ”
省农委植保站站长黄秋云介绍,去年秋种,我省首次提出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就是看到了病虫害对品质的危害。据测算,由于有效防治赤霉病,全省共挽回小麦产量损失145万吨,亩均挽回损失近100元。
品质好,效益高,不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还让农民对“人努力”有了新认识。粮食该怎么种?近几年效益的下滑让许多人发出疑问。牛运生表示,今年夏粮丰收又增收,可以看到粮食结构性过剩倒逼各地转换思路,更加重视品质,是小麦效益提升的内在原因。
牛运生说,今后在发展粮食生产中,我省将把品质顶在前,大力发展优质品牌小麦和水稻,优质饲用籽粒玉米,以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效益。
“不一味追求高产,看准行情种麦子,效益才高。 ”
——由“种什么、卖什么”向 “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转变,小麦更“适销对路”
夏粮生产中,有些农民在“优质优价”的路上走得更远,面向市场谋划生产。
6月3日,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这里的种粮大户徐淙祥是名人,他的高产秘诀以顺口溜形式广为传播,全省小麦单产记录也多数由他创造。现在他的“种粮经”变了。 “不一味追求高产,看准行情种麦子,效益才高。 ”徐淙祥向记者介绍,现在主要种优质强筋和中强筋麦,价格比普通麦高出一截。“比如非常受加工企业欢迎的‘安农0711’,产量虽然不是,但抗病性好,省肥省药。综合算亩产少几十斤,纯利却高200多元钱。 ”徐淙祥说。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民改种优质麦,光是“安农0711”今年就有20多万亩,新麦每斤至少多卖5分钱。由“种什么、卖什么”向“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转变,种植结构在调整,农业发展经营理念和方向也在转变。
去年,我省粮食总产虽略有下降,但仍为历史第二高,此前则是“十二连增”,粮食面临结构性过剩局面。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如何统筹农业效益和粮食?普通麦变优质麦正是关键一步。
“早在2005年,我省搞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目标是‘提产量’。从2015年我省实施小麦绿色增产行动,任务变成‘提效益’。 ”牛运生告诉记者,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市场更欢迎的品种。
6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这里有全省的小麦新品种展示基地。在田头,记者见到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汪建来。连日来忙着组织收割、测产,汪建来脸和脖子晒得通红。 “过去最重要的指标是高产,现在越来越重视品质。 ”汪建来说,他的工作是找出品质更优、对赤霉病等病害抗性更好的品种。
汪建来表示,去年我省不少地方小麦品质差,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市场不接受,本质上是“无效供给”。调结构就要推广新品种,加强科学管理,向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小麦,增加“有效供给”。 “你看今年麦子大丰收,却不愁销路,就是这个道理。 ”汪建来说。“优化供给,调整结构,只有让龙头企业带着调,才能有的放矢。 ”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张延明认为,立足消费,让龙头企业带着农民生产市场需要的小麦,利用品牌和加工能力产生“溢价”,是提升效益的好办法,也是推动建立从田间种植、加工转化到市场流通的全产业链,打造现代粮食产业的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
去年秋种,全省41个县(市、区)开展专用品牌小麦生产。牛运生表示,这是加快扭转生产理念,由“种什么、卖什么”向“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转变。从夏收看,“品牌粮食”初见成效。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法告诉记者,今年太和小麦面积不减反增,但“增”主要增在品牌小麦。按订单生产的强筋小麦,去年5万亩,今年猛增到30多万亩。普通小麦面积则下降了。
以太和县共赢粮食联合体为例,根据下游加工需求,秋种时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向大户下订单,种强筋麦。 “今天才开镰,这500亩麦子全是订单麦,每斤1.3元,比普通小麦挣钱。”加入联合体的种粮大户范如银说。在全省,今年许多地方农民都在根据龙头企业开出的“菜单”安排生产,品牌小麦总面积达530万亩。
“发展遭遇制度天花板时,我们决定实施试点,破解难题。 ”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的方式破解问题,拉长短板,打破壁垒,为农业发展释放新空间。近日,《安徽省 “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出台,总体目标是稳定发展粮食产能,合理调优种植结构,推动优质和专用品牌农产品发展。
“夏粮生产体现的正是这种思路。 ”朱永东说。在他看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粮食生产,就要坚持打造粮食优势产业带,坚持依靠科技提升品质和单产,提益。
记者看到,规划强调要合理配置资源,在产业布局上,明确粮食产业重点选择沿淮、江淮单季稻区和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兼作区48个县(市、区)建设优质水稻主产区;在淮北沿淮37个重点县(市、区)建设淮北中强筋小麦和江淮中弱筋小麦主产区;在沿淮、淮北24个重点县(市、区)建设玉米主产区。
因地制宜,才能构建产业优势区域和专业生产格局,实现粮食稳产和效益提升。张延明呼吁,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让种粮有更多实惠。
麦子效益不高,有地里的问题,但更多是市场问题。采访中,种粮大户和基层农业干部都强调,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足,品牌溢价能力不强,是影响品牌粮食生产,乃至制约粮食效益的深层原因。
“山东五得利集团,每天消耗小麦4万吨;太和县的企业日消耗量也不过2000吨,差距太大。 ”李怀法说。在我省各个小麦产区,情况大体一样。
在阜阳市颍东区,记者先后造访两家面粉加工企业。一家生产普通面粉,效益低,经营困难,带动力弱。另一家生产各类专用面粉,经营颇为红火。企业和农民签了合同,种专用小麦,合作共赢。粮食结构优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强了,才能通过品牌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产、倒逼结构调整。
目前,我省粮油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7家,没有一家百亿企业,远落后于河南、山东。 “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并不少,关键是规模和发展水平不足。 ”牛运生认为,今后要重点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甲级队”,带动更多农民调结构。
维护好种粮积极性,还要切实解决种粮大户的现实难题。
采访中,许多农场主、大户反映把粮食种好,需要解决仓储建设用地问题,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发展烘干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更多、更契合农业实际的金融和保险服务。一些农业企业反映,当前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都显而易见,但迟迟解决不了。 “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相关部门下决心,为农业发展啃下‘硬骨头’。 ”李怀法说。
“加工企业带动发展品牌粮食生产,突出的难题是仓储和周转资金问题。 ”濉溪县祈康农业联合体负责人刘欣顺告诉记者,企业很难拿出那么多资金去收购原粮,也无处储藏。这一度制约着他的联合体建设。中储粮安徽公司的一项有针对性的改革,破解了这一难题。
6月6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濉溪县五沟镇的中储粮濉溪分库。 “这些麦子都是祈康联合体的专用品牌小麦,由中储粮划出专用库储藏。企业需要时每斤加价2分钱随取随用。 ”分库负责人施云静介绍,由于是专储,原粮不会混入其他品种,保证良好品质,同时也免除了祈康的资金压力。“如果以托市收购的方式,是无法为企业提供这项服务的。 ”中储粮安徽公司副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为此,公司在濉溪县试点,以中储粮的中央储备粮轮换指标进行收购,让企业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品牌粮。 “发展遭遇制度天花板时,我们决定实施改革试点,破解难题。 ”杨波说。
问题是发展对现实桎梏的拷问。张延明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既调整结构、调整布局,又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改革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必然触动诸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这些难题,打破壁垒,才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连日来,宿州市埇桥区麦田里的机收一片繁忙。 本报通讯员 张成伍 摄
◎ 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底线
◎ 效益好有“天帮忙”的因素,但“人努力”更重要
◎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必须统筹农业效益和粮食
◎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打破壁垒,才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史力 田婷
“这是个积极的趋势,显示我省种植业布局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既保粮食生产又促农民增收
农历五月,小麦大熟。
去年秋种,我省一些地方小麦播种减少,引起人们担忧:调结构会不会把粮食生产“调下去”?
6月1日记者来到灵璧县。这是个传统麦区,沿途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一些沟渠两侧也种得满满当当。灵璧县植保站副站长任新松介绍,今年小麦种植面积与往年相当。
在禅堂乡禅堂村,诚能达农业合作社董事长朱新朋正忙着收割。 “种了130多亩,还为周边农户代种1000亩。 ”朱新朋说,从禅堂乡看,小麦面积是稳定的。
宿州市埇桥区也是小麦主产区,今年小麦面积220万亩,与去年持平。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清武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勇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自家农场的小麦一直稳定在2000亩。 ”
同样,记者在阜阳、亳州等小麦主产区走访了解到,与常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一些县乡甚至增加。
不过,从合肥往南进入稻茬麦产区,情况恰恰相反,种粮效益的下滑让不少农户改种了。
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介绍,庐江小麦面积2013年达到峰,约为45万亩。随后不断减少,到去年秋种只有20万亩。
农民为啥不种麦子了?“庐江是水稻优势产区,不太适宜种小麦,产量、品质都不高,销售难。 ”邓本宜说。“前一季小麦差不多每亩亏一两百元。”6月6日,安徽春生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尚中无奈地告诉记者。去年秋种,春生公司的小麦种植从前一年10000亩陡降到3000亩。
凤台、六安等稻茬麦区情况也基本如此。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介绍,2016年秋种全省小麦3629万亩,比2015年减少41.3万亩。减少的面积主要在非优势产区,主产区则保持稳定。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这是个积极的趋势,显示我省种植业整体布局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朱永东认为,前些年受政策刺激,麦子效益好,一些非优势地区面积增加快。在粮食结构性过剩的新形势下,比较效益低的劣势尽显无余。
据邓本宜介绍,庐江县今年小麦亩产约270公斤,与2015年、2016年的亩产200公斤比起来算是好收成。但与小麦主产区相比,效益非常低。在皖北,小麦亩产基本过千斤,亩均纯效益大部分在500元以上。
调结构,但不能威胁粮食产能。中央强调,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面积减少了,粮食供给能保障吗?
据省农委分析,今年夏粮单产预计超过380公斤,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在稻茬麦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预计与去年基本持平,真正做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去年秋种我省抓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强科学施肥、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是单产提升的关键。 ”朱永东说,事实表明,农业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不矛盾。
让优势产区种优势作物,才能提益。朱永东表示,我省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将粮食生产的扶持资源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促进农业生产力在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既保粮食生产又保农民增收,种粮效益稳中有升”。
“亩产比去年提高一点,但效益提高更多,主要是品质好。 ”
——从“高产”到“优质”,粮食结构性过剩倒逼各地转思路,更加重视品质
产量高,不代表效益好。去年我省小麦单产不低,但品质差,许多农民亏损。今年夏粮收益如何?
李勇告诉记者,今年每亩比去年增收130多元,多挣26万多元。 “亩产比去年提高一点,效益提高更多,主要是品质好。 ”
李勇的小麦今年平均亩产1200斤,比去年的1140斤提高不多,但今年小麦收购价1.25元一斤,而去年小麦收购价是1.2元一斤,光这一块每亩就增收60元左右。
采访中,农户和基层农业干部都表示,今年小麦品质为近年来。省粮油监测站对我省11个夏粮主产区的小麦品质进行检测,三等以上质量的小麦占到91.1%,而去年麦子大部分在三等以下。
朱永东介绍,今年主产区的病粒率在0.5%以下,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远远低于4%粮食收购限制标准。这意味着,今年我省小麦基本都达到托市收购的标准。
今年小麦品质为啥这么好?
据省农委副巡视员牛运生分析,效益好有“天帮忙”的因素,但“人努力”更重要。去年秋种,我省大力实施绿色增产攻关行动,推广优质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实施耕地深松和秸秆还田,为小麦品质提升打下扎实基础。同时赤霉病防控上成显著效,赤霉病穗率、病粒率明显降低。
6月6日,在濉溪县五沟镇,记者随县农委主任张平看麦收。 “虽然今年‘一喷三防’项目取消了,但县里还是整合了1000多万元搞赤霉病统防统治。 ”张平向记者感叹:这笔投入太重要了,换来的是麦子既高产又优质!
对此,滁州、蚌埠等地的农民体会更深。去年,这里的小麦饱受赤霉病侵袭,价格低难觅销路,农民叫苦不迭。今年农民脸上都笑开了花。据定远县粮食局副局长李增进介绍,今年全县小麦基本都在三等以上。 “赤霉病防不住,种麦别说增收,销售都成问题! ”
省农委植保站站长黄秋云介绍,去年秋种,我省首次提出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就是看到了病虫害对品质的危害。据测算,由于有效防治赤霉病,全省共挽回小麦产量损失145万吨,亩均挽回损失近100元。
品质好,效益高,不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还让农民对“人努力”有了新认识。粮食该怎么种?近几年效益的下滑让许多人发出疑问。牛运生表示,今年夏粮丰收又增收,可以看到粮食结构性过剩倒逼各地转换思路,更加重视品质,是小麦效益提升的内在原因。
牛运生说,今后在发展粮食生产中,我省将把品质顶在前,大力发展优质品牌小麦和水稻,优质饲用籽粒玉米,以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效益。
“不一味追求高产,看准行情种麦子,效益才高。 ”
——由“种什么、卖什么”向 “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转变,小麦更“适销对路”
夏粮生产中,有些农民在“优质优价”的路上走得更远,面向市场谋划生产。
6月3日,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这里的种粮大户徐淙祥是名人,他的高产秘诀以顺口溜形式广为传播,全省小麦单产记录也多数由他创造。现在他的“种粮经”变了。 “不一味追求高产,看准行情种麦子,效益才高。 ”徐淙祥向记者介绍,现在主要种优质强筋和中强筋麦,价格比普通麦高出一截。“比如非常受加工企业欢迎的‘安农0711’,产量虽然不是,但抗病性好,省肥省药。综合算亩产少几十斤,纯利却高200多元钱。 ”徐淙祥说。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民改种优质麦,光是“安农0711”今年就有20多万亩,新麦每斤至少多卖5分钱。由“种什么、卖什么”向“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转变,种植结构在调整,农业发展经营理念和方向也在转变。
去年,我省粮食总产虽略有下降,但仍为历史第二高,此前则是“十二连增”,粮食面临结构性过剩局面。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如何统筹农业效益和粮食?普通麦变优质麦正是关键一步。
“早在2005年,我省搞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目标是‘提产量’。从2015年我省实施小麦绿色增产行动,任务变成‘提效益’。 ”牛运生告诉记者,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市场更欢迎的品种。
6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这里有全省的小麦新品种展示基地。在田头,记者见到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汪建来。连日来忙着组织收割、测产,汪建来脸和脖子晒得通红。 “过去最重要的指标是高产,现在越来越重视品质。 ”汪建来说,他的工作是找出品质更优、对赤霉病等病害抗性更好的品种。
汪建来表示,去年我省不少地方小麦品质差,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市场不接受,本质上是“无效供给”。调结构就要推广新品种,加强科学管理,向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小麦,增加“有效供给”。 “你看今年麦子大丰收,却不愁销路,就是这个道理。 ”汪建来说。“优化供给,调整结构,只有让龙头企业带着调,才能有的放矢。 ”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张延明认为,立足消费,让龙头企业带着农民生产市场需要的小麦,利用品牌和加工能力产生“溢价”,是提升效益的好办法,也是推动建立从田间种植、加工转化到市场流通的全产业链,打造现代粮食产业的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
去年秋种,全省41个县(市、区)开展专用品牌小麦生产。牛运生表示,这是加快扭转生产理念,由“种什么、卖什么”向“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转变。从夏收看,“品牌粮食”初见成效。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法告诉记者,今年太和小麦面积不减反增,但“增”主要增在品牌小麦。按订单生产的强筋小麦,去年5万亩,今年猛增到30多万亩。普通小麦面积则下降了。
以太和县共赢粮食联合体为例,根据下游加工需求,秋种时联合体的龙头企业向大户下订单,种强筋麦。 “今天才开镰,这500亩麦子全是订单麦,每斤1.3元,比普通小麦挣钱。”加入联合体的种粮大户范如银说。在全省,今年许多地方农民都在根据龙头企业开出的“菜单”安排生产,品牌小麦总面积达530万亩。
“发展遭遇制度天花板时,我们决定实施试点,破解难题。 ”
——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的方式破解问题,拉长短板,打破壁垒,为农业发展释放新空间。近日,《安徽省 “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出台,总体目标是稳定发展粮食产能,合理调优种植结构,推动优质和专用品牌农产品发展。
“夏粮生产体现的正是这种思路。 ”朱永东说。在他看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粮食生产,就要坚持打造粮食优势产业带,坚持依靠科技提升品质和单产,提益。
记者看到,规划强调要合理配置资源,在产业布局上,明确粮食产业重点选择沿淮、江淮单季稻区和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兼作区48个县(市、区)建设优质水稻主产区;在淮北沿淮37个重点县(市、区)建设淮北中强筋小麦和江淮中弱筋小麦主产区;在沿淮、淮北24个重点县(市、区)建设玉米主产区。
因地制宜,才能构建产业优势区域和专业生产格局,实现粮食稳产和效益提升。张延明呼吁,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让种粮有更多实惠。
麦子效益不高,有地里的问题,但更多是市场问题。采访中,种粮大户和基层农业干部都强调,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足,品牌溢价能力不强,是影响品牌粮食生产,乃至制约粮食效益的深层原因。
“山东五得利集团,每天消耗小麦4万吨;太和县的企业日消耗量也不过2000吨,差距太大。 ”李怀法说。在我省各个小麦产区,情况大体一样。
在阜阳市颍东区,记者先后造访两家面粉加工企业。一家生产普通面粉,效益低,经营困难,带动力弱。另一家生产各类专用面粉,经营颇为红火。企业和农民签了合同,种专用小麦,合作共赢。粮食结构优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强了,才能通过品牌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产、倒逼结构调整。
目前,我省粮油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7家,没有一家百亿企业,远落后于河南、山东。 “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并不少,关键是规模和发展水平不足。 ”牛运生认为,今后要重点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甲级队”,带动更多农民调结构。
维护好种粮积极性,还要切实解决种粮大户的现实难题。
采访中,许多农场主、大户反映把粮食种好,需要解决仓储建设用地问题,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发展烘干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更多、更契合农业实际的金融和保险服务。一些农业企业反映,当前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都显而易见,但迟迟解决不了。 “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相关部门下决心,为农业发展啃下‘硬骨头’。 ”李怀法说。
“加工企业带动发展品牌粮食生产,突出的难题是仓储和周转资金问题。 ”濉溪县祈康农业联合体负责人刘欣顺告诉记者,企业很难拿出那么多资金去收购原粮,也无处储藏。这一度制约着他的联合体建设。中储粮安徽公司的一项有针对性的改革,破解了这一难题。
6月6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濉溪县五沟镇的中储粮濉溪分库。 “这些麦子都是祈康联合体的专用品牌小麦,由中储粮划出专用库储藏。企业需要时每斤加价2分钱随取随用。 ”分库负责人施云静介绍,由于是专储,原粮不会混入其他品种,保证良好品质,同时也免除了祈康的资金压力。“如果以托市收购的方式,是无法为企业提供这项服务的。 ”中储粮安徽公司副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为此,公司在濉溪县试点,以中储粮的中央储备粮轮换指标进行收购,让企业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品牌粮。 “发展遭遇制度天花板时,我们决定实施改革试点,破解难题。 ”杨波说。
问题是发展对现实桎梏的拷问。张延明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既调整结构、调整布局,又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改革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必然触动诸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这些难题,打破壁垒,才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连日来,宿州市埇桥区麦田里的机收一片繁忙。 本报通讯员 张成伍 摄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20191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公示 3个农机装备集群胜出
- 199422456家合作社 | 农场主报名参加3月22-24日内蒙古敕勒川农机团购节
- 13583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484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375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876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857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678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49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