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引擎 农业阔步前行
2016-12-26
经济日报6670
核心提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与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农业经济景气指数2016年三季度报告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重大品种、现代装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为重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与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农业经济景气指数2016年三季度报告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重大品种、现代装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技术体系。在育种方面,大力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在加快新一轮粮食品种更新换代四大作物中,玉米将机收籽粒品种作为攻关重点目标,大豆将以高产高蛋白品种为目标,小麦初步将选育抗赤霉病品种作为重点,水稻将轻简优质品种选育作为主攻方向。
此时是2016年12月底,对中国农业大学驻河北省曲周县“科技小院”的多位研究生来说,这一年的兴奋与幸福并未走远。今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在的《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这篇论文让国外农业专家对中国农业科技的“顶天立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谈及农业科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进入换挡提速的新阶段,突出表现在创新重点进入调整期,必须尽快完善科技资源布局,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成果转化推广进入加速期,必须探索技术推广新模式;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必须破解体制障碍。面对“三期相遇”,今后农业科技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农业突出问题,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体制改革
今年11月,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牵头,联合国内208家棉花产业上下游的科研、生产和棉纺企业,成立棉花产业创新联盟。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说,联盟按照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一条龙模式,将分散脱节的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目前,已在国内三大棉区谋划建设一批优质棉科技示范园,生产达到“澳棉”标准的优质棉,满足纺织企业中高端用棉需求。
棉花产业创新联盟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的一个,是一项重大的农业科技改革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科技经济“两张皮”、创新资源碎片化等问题。一些研究没有根据产业需要组织,脱离企业和市场;科研人才、经费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科研人员安心、潜心开展科技创新的环境还有待优化。针对此,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多项举措中的两项。
“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这是业内对创新联盟的形象描述。“一盘棋”是在精选共享资源、完善支撑服务功能、健全共享机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一体化”是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华北节水保粮等5个区域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整合力量,协作攻关;“一条龙”是通过定向研发、股份合作、购买专利等科企合作方式,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各类联盟协同创新项目近200项,有效整合了优势农业科研团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
近年来,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位首席科学家、1050位岗位科学家、1137位综合试验站站长,这是该体系的专家阵容,汇聚了来自757个农业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的2237位农业科研人员。50个体系瞄准50类主要农产品,建立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技术体系,破解了以往难以单个解决的产业难题。
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科研的特点要求以长期稳定支持为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柑橘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改变了以往科技计划过度竞争、支持周期短的投入方式,通过中央财政持续支持,稳定了研究团队、研究方向,使得专家能够更潜心开展研究。加入产业技术体系使不少科研人员从没完没了地写申报书、参加答辩、签合同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面向产业发展
加快自主创新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是科研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高级农艺师王德森来说,这句话有特别的意义。去年他在课题组内分到3.6万元品种转让费,这比往年翻了一番,让他干劲很足。他所在课题组培育的“中麦875”和“鄂麦170”两个品种获得转让费121万元,其中60%直接分配到个人。王德森作为参与者之一,所占收益占这60%中的5%,分到3.6万元。
好品种是科学家育出来的,背后却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种业是农业领域科技含量的基础环节。农业部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以激励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探索了种业科研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保障了科技人员创新收益,激发了创新活力。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也离不开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尤其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支持涉农企业建立30余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构建37个企业创新联盟,成立5个性农业职教集团,认定77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把综合试验站设在企业,是科技创新贴近产业的举措。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皓,也是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试验站设有蛋鸡研究院,集结了630多项科技成果,不仅满足企业需求,也承担着带动农户的任务。“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也能逐渐培养和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蛋鸡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说。
在张桃林看来,今后科技创新方向,要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农业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而在创新重点上,要实现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
聚焦市场需求
推广成果应用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研究生来了一茬,走了一茬,再来一茬。这里走出了两位院士、60多位教授和200多位硕士、博士,取得了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一批成果。“科技小院”为当地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间,当地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约3成和4成,而化肥用量增长很少,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21个省市(区)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模式是近年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步的缩影。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支持2500多个县区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带动地方投入100多亿元。农业部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由“建机构、强队伍、补经费”向“强能力、建机制、提效能”转变。今年指导10个省份的科研院所开展重大农技推广试点,引导科研专家到一线从事推广服务工作。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小麦“一喷三防”、水稻集中育秧、深松整地等技术有力保障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力推动了我国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帮助农民减损增收,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今年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年。农业部门围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等结构调整重点领域,统筹各类科技力量集中攻关,小杂粮、优质饲草等品种培育取得新突破,育成推广了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谷子新品种,年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发展,农业部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农膜残膜回收率达到75%以上。
标签:
农业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298012025第五届中国(江西)农业机械及农业科技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昌顺利召开
- 26692久保田70-95马力拖拉机电控功能简介
- 13643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18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310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56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2207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
- 1203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949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