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要更好地为农民“搞活”
2016-10-08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3840
核心提示:农业在我国从来就不单纯是产业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是政治问题,是文化问题,是生态问题。农业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行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农民就业生活的基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和农业部系统青年干部交流时说得很形象:农业,得为农民“搞活”。
农业在我国从来就不单纯是产业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是政治问题,是文化问题,是生态问题。农业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行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农民就业生活的基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和农业部系统青年干部交流时说得很形象:农业,得为农民“搞活”。
一、“搞活”的农业
搞活就是搞生活,就是说农业还是农民就业、收入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农民“搞生活”,首先是从农业中获得收入,这是他们最容易从事的生计方式,老少皆宜。在传统中国,百政农为本,让农民耕读传家、安居乐业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新中国也是在农业积累的基础上才得以开启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端也正是源于农民吃饱的诉求,即使是当前,农业仍然是部分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除了就业和收入,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农业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的生活。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需要集体协作,需要守望相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居住村落。在传统村落中,农民的公共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社会实现,他们的根、他们的魂都在于此。基于此建构起来的家族文化、民间信仰、艺术创作、风俗人情等构成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所谓“乡土中国”,即在于此。
二、“搞活”对农民有多重要?
农户种一亩地也就有个几百元的纯收入。这些收入与在城市经商、打工、当白领相比确实菲薄,但是对于这些在农业中“搞活”的人自身来说,意义却非同一般。
先说老人,这是当前农村务农的主力。农业收入就是他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从土地中“搞活”得来的收入就弥足珍贵。少数在村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的青壮年人从事的副业大多也和农业有关,例如养殖、农机等,而且也多流转有田地来种,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农业。返乡农民工分两类,一类是年龄大了或者城里留不下本来就想回家的,也就不再外出,留在家搞农业。另一类因为就业波动的原因暂时返乡,把务农当成一个过渡,过段时间准备继续外出的。对于他们,在农业里“搞活”是托底的就业,是心理上的“岛”,可以使他们更加从容、放松地在城市中闯荡。
这还只是从收入上来说,从社会生活上来讲意义更大。人都需要参与公共生活,需要与他人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每天的忙碌有意义。老人在村,农业就是他们参与村庄公共生活的平台,是他们社会价值实现的方式。在村务农的中青年人更是村庄的中坚力量,因为流转旁人田地,就要经常去走动,遇到事搭把手,社会交往就很充实。对于他们,农业和农村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三、为农民“搞活”对有多重要?
,是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即使不算在城里长期打工未来可能还会回到农村的部分农民工,当前在村的农民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分布区域广,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成为稳定的重心,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农村稳、天下安。而农民能在农业中就业和取得收入打底是稳的基础。正由于此,我国农业政策历来注重保护农民“搞活”的权益,重视农民收入。一句话,农民能“搞活”是基层稳定的基础。
第二,是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实行的是低成本出口导向战略,“中国制造”为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创造”没有完成之前,仍然需要保持“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优势。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工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农民工之所以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是因为他的生活来源、社会保障并不是全部来自于城市收入,家里还有一块父母代耕的土地,产出还是自己的,土地还能作为自己就业和收入的兜底保障。当前我国工业化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需要农民工拿出时间来提高素质技能;而且转型升级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经济挫折和就业波动,这时候农民工很可能会离城返乡。正是有了在农村农业中“搞活”的就业和收入兜底,农民工才能够从容地尝试各种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才给了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是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城市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比较其他发展中,我国的城市化比较稳妥,城市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更没有出现贫富两极对立引发的城市动荡,这是因为当前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留在城市还是回农村“搞活”。当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在城市体面生存的就业和收入条件。少部分运气好的农民工可以将家庭搬到城市里,完成市民化;多数农民工还需要依托农业生产获得收入,还需要面对现实返回农村去“搞活”。这样,有进有退、能进能退,就保证了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和积极稳妥。在农业中搞活既是退路,也是必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农民“搞活”的农业就是稳定器,就是蓄水池,就是压舱石。在未来数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为农民“搞活”的农业仍然
至关重要。四、更好地为农民“搞活”
这样看来,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具有特色,除了资源禀赋等原因,重要的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与几亿农民问题密切关联的现代化,是要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稳妥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而不是靠现代科技装备、资金投入就能简简单单实现的农业现代化。一句话,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在解决几亿小农“搞活”问题基础上的现代化。
在我国,农业问题紧密关联着农民问题,关联着农村问题。农业也就不仅仅是小规模生产的成本效率问题,如果算代价,那就要算上农民不能融入城市又不能返回农业“搞活”时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代价,就要算上城市化可能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代价,就要算上工业化转型升级受阻、中国现代化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代价。但这并不是说“搞活”的农业就没有问题,当前“搞活”的农业存在着基础设施差、土地不能连片、农民生产经营不便的问题;存在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老人农业经营粗放、农技推广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创设制度、出台政策,让农业更好地为农民“搞活”。
一、“搞活”的农业
搞活就是搞生活,就是说农业还是农民就业、收入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农民“搞生活”,首先是从农业中获得收入,这是他们最容易从事的生计方式,老少皆宜。在传统中国,百政农为本,让农民耕读传家、安居乐业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新中国也是在农业积累的基础上才得以开启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端也正是源于农民吃饱的诉求,即使是当前,农业仍然是部分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除了就业和收入,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农业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的生活。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需要集体协作,需要守望相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居住村落。在传统村落中,农民的公共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社会实现,他们的根、他们的魂都在于此。基于此建构起来的家族文化、民间信仰、艺术创作、风俗人情等构成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所谓“乡土中国”,即在于此。
二、“搞活”对农民有多重要?
农户种一亩地也就有个几百元的纯收入。这些收入与在城市经商、打工、当白领相比确实菲薄,但是对于这些在农业中“搞活”的人自身来说,意义却非同一般。
先说老人,这是当前农村务农的主力。农业收入就是他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从土地中“搞活”得来的收入就弥足珍贵。少数在村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的青壮年人从事的副业大多也和农业有关,例如养殖、农机等,而且也多流转有田地来种,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农业。返乡农民工分两类,一类是年龄大了或者城里留不下本来就想回家的,也就不再外出,留在家搞农业。另一类因为就业波动的原因暂时返乡,把务农当成一个过渡,过段时间准备继续外出的。对于他们,在农业里“搞活”是托底的就业,是心理上的“岛”,可以使他们更加从容、放松地在城市中闯荡。
这还只是从收入上来说,从社会生活上来讲意义更大。人都需要参与公共生活,需要与他人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每天的忙碌有意义。老人在村,农业就是他们参与村庄公共生活的平台,是他们社会价值实现的方式。在村务农的中青年人更是村庄的中坚力量,因为流转旁人田地,就要经常去走动,遇到事搭把手,社会交往就很充实。对于他们,农业和农村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三、为农民“搞活”对有多重要?
,是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即使不算在城里长期打工未来可能还会回到农村的部分农民工,当前在村的农民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分布区域广,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成为稳定的重心,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农村稳、天下安。而农民能在农业中就业和取得收入打底是稳的基础。正由于此,我国农业政策历来注重保护农民“搞活”的权益,重视农民收入。一句话,农民能“搞活”是基层稳定的基础。
第二,是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实行的是低成本出口导向战略,“中国制造”为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创造”没有完成之前,仍然需要保持“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优势。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工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农民工之所以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是因为他的生活来源、社会保障并不是全部来自于城市收入,家里还有一块父母代耕的土地,产出还是自己的,土地还能作为自己就业和收入的兜底保障。当前我国工业化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需要农民工拿出时间来提高素质技能;而且转型升级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经济挫折和就业波动,这时候农民工很可能会离城返乡。正是有了在农村农业中“搞活”的就业和收入兜底,农民工才能够从容地尝试各种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才给了我国工业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是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城市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比较其他发展中,我国的城市化比较稳妥,城市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更没有出现贫富两极对立引发的城市动荡,这是因为当前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留在城市还是回农村“搞活”。当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在城市体面生存的就业和收入条件。少部分运气好的农民工可以将家庭搬到城市里,完成市民化;多数农民工还需要依托农业生产获得收入,还需要面对现实返回农村去“搞活”。这样,有进有退、能进能退,就保证了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和积极稳妥。在农业中搞活既是退路,也是必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农民“搞活”的农业就是稳定器,就是蓄水池,就是压舱石。在未来数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为农民“搞活”的农业仍然
至关重要。四、更好地为农民“搞活”
这样看来,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具有特色,除了资源禀赋等原因,重要的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与几亿农民问题密切关联的现代化,是要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稳妥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而不是靠现代科技装备、资金投入就能简简单单实现的农业现代化。一句话,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在解决几亿小农“搞活”问题基础上的现代化。
在我国,农业问题紧密关联着农民问题,关联着农村问题。农业也就不仅仅是小规模生产的成本效率问题,如果算代价,那就要算上农民不能融入城市又不能返回农业“搞活”时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代价,就要算上城市化可能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代价,就要算上工业化转型升级受阻、中国现代化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代价。但这并不是说“搞活”的农业就没有问题,当前“搞活”的农业存在着基础设施差、土地不能连片、农民生产经营不便的问题;存在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老人农业经营粗放、农技推广难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创设制度、出台政策,让农业更好地为农民“搞活”。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216912025第五届中国(江西)农业机械及农业科技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昌顺利召开
- 1357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063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3004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75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696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2017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
- 1195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719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