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储新政落地 预计每亩补贴过百元
2016-04-11
经济观察报4480
核心提示: 继收储政策两年前在大豆、棉花领域终结之后,玉米可能成为下一站。 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3月下旬公开表示,从今年开
继收储政策两年前在大豆、棉花领域终结之后,玉米可能成为下一站。
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3月下旬公开表示,从今年开始,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将被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并将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行业库存。
刘小南公开的信息有限,只是明确了玉米是由市场定价,并未透露政府对种植户的补贴“标准”。经济观察报进一步获悉,按照目前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方面达成的一致意见,下一步对玉米种植户的补贴大约是每亩不低于100元。
补贴发放的程序是,先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市),再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玉米实际种植者手中。
这次对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力度较大,为应对新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大范围卖粮难现象,发改委等方面仍将安排中储粮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适当的时候进入市场进行托底收购。不过,届时政策给出的玉米托底收购价会很低,只够弥补玉米种植户的种植成本。
接近发改委的专家称,简单来说,新的玉米收购政策遵循的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三个核心原则,与之前对大豆、棉花实施的目标价格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玉米新政
在发改委宣布今年国内玉米将正式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之前,业内普遍认为,玉米临储收购取消之后,官方将会对玉米收购推行目标价格政策。
2014年对大豆、棉花实施的目标价格政策,有两个关键的数据——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目标价格是由官方来确定,只有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才会按照两者之间的差价,对种大豆、种棉花的农户进行补贴;如果大豆、棉花的市场行情好了,比目标价格高了,相当于省下了这笔补贴。
但下一步对玉米收购实施的“市场化收购”+“补贴”,则是玉米价格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来议定,也就是由种植户直接与企业商定,双方的交易价格基本是完全市场化的。层面上需要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会给玉米种植户按一定标准补贴,另一方面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玉米、提供信贷支持等,为农民卖粮营造好的环境。
从2007年开始实施临储玉米收购,一直到2014年,都是逐年提高临储收购价格,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本来对农民种植玉米就起到鼓励作用,再加上玉米种植成本相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偏低,所以才会导致近年来,玉米产量高速增长,玉米库存严重膨胀,甚至出现粮库玉米存不下、卖不出的局面。
据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4月7日所说,去年公布粮食12连增,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功劳是归功于“玉米”。中储粮总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则向经济观察报透露,现在国库中2012年、2013年的玉米存量仍然庞大,现在对外拍卖的玉米基本都是赔本销售。
因此,决定下一步对玉米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目的是想让玉米政策向市场化路子走得更快一些,甚至比对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政策还快了一步,直接省去了设定“目标价格”的保护,也是对整个粮食收储政策一种更大胆的尝试。目的是希望尽快大幅缩减玉米种植面积,相应大幅降低玉米总产量,尽快消化玉米库存,减轻财政负担。
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目前最为关注的是,在实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最终能有多少补贴给到玉米种植户手中?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给经济观察报的答复是,相关部门商定的玉米补贴标准是每亩不低于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场价格已经比小麦低了三四毛钱,比水稻低得更多。下一步,玉米价格会不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与小麦、水稻的价格落差会不会更大?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的解释是,一旦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即玉米主产区出现大范围的玉米价位严重偏低、玉米卖不出去的状况,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还会设定玉米托底价格,并将安排中储粮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玉米市场进行托底收购。
不过,在玉米收购新政中设定的托底价,只是为了确保玉米种植户的基本收益,也就是农民能收回种植成本。这意味着,未来对玉米实施的政策托底收购,只在特定情况即农民种植玉米可能出现赔本的情况下才会启动,这与原来设定临储玉米收购价的初衷完全不同。
实施玉米收购新政后对财政影响颇大。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分析表示,现在玉米库存有2.6亿多吨,每吨玉米每年的库存成本大约是在252元,这样维持下去,财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库存成本费用就将超过655亿元。可见,玉米“去库存”已经刻不容缓。
针对玉米收储的改革,未来是否也对小麦、水稻施行?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在2月27日曾公开表示,针对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的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不能拖的时间太长。
消化库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是农业问题专家,据他分析,在最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2014年曾提了一下“玉米”,而且也仅仅是两个字,为何今年突然对玉米高度重视,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的农产品价格衔接机制改革已经成为整个农业领域的核心问题,而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玉米。相比此前针对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这次对玉米实施的“市场化收购”+“补贴”,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分析认为,玉米收购新政将会牵涉到上游对玉米的种植面积调整、产量调整,会较大范围地影响到其它农业作物;往下游看,也会大大减少粮食库存总量、减轻中央财政负担;再延伸下去,同时也会对减轻国内饲料业、玉米深加工业的成本,乃至抑制国内整个粮价高涨,都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农业部是参与制定整个玉米改革政策的重要部门之一。据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说,下一步对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是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具体怎么调,种植面积往下调多少,这在去年11月农业部下发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提及,该意见表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计划下调目标是在1000万亩以上。
在调整玉米种植的区域上,重点针对的是“镰刀弯”地区。“镰刀弯”地区是一个俗称,具体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在地图上的形状像个镰刀,过去十多年来都是国内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这一区域基本上是旱作农业区,不属于玉米优势产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计划大幅缩减的就是“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财政部、农业部方面整合了35亿元的资金,用于在“镰刀弯”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的补助,目的是让农民将玉米改种为大豆、杂粮、饲草等。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农民改种这些作物的收益与过去种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
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准备玉米种植。农业部初步掌握的情况是,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已经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是玉米面积库存压力的黑龙江省,今年预计玉米面积减少1500万亩左右。
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补充表示,预计在经过对玉米的种植、收储、补贴等一系列政策调整之后,国内玉米将会回归到和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相近的水平,随之,国内对高粱、大米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也会停滞下来,这样国内累积的2亿多吨玉米就会逐步消化掉。
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3月下旬公开表示,从今年开始,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将被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并将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行业库存。
刘小南公开的信息有限,只是明确了玉米是由市场定价,并未透露政府对种植户的补贴“标准”。经济观察报进一步获悉,按照目前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方面达成的一致意见,下一步对玉米种植户的补贴大约是每亩不低于100元。
补贴发放的程序是,先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市),再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玉米实际种植者手中。
这次对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力度较大,为应对新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大范围卖粮难现象,发改委等方面仍将安排中储粮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适当的时候进入市场进行托底收购。不过,届时政策给出的玉米托底收购价会很低,只够弥补玉米种植户的种植成本。
接近发改委的专家称,简单来说,新的玉米收购政策遵循的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三个核心原则,与之前对大豆、棉花实施的目标价格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玉米新政
在发改委宣布今年国内玉米将正式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之前,业内普遍认为,玉米临储收购取消之后,官方将会对玉米收购推行目标价格政策。
2014年对大豆、棉花实施的目标价格政策,有两个关键的数据——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目标价格是由官方来确定,只有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才会按照两者之间的差价,对种大豆、种棉花的农户进行补贴;如果大豆、棉花的市场行情好了,比目标价格高了,相当于省下了这笔补贴。
但下一步对玉米收购实施的“市场化收购”+“补贴”,则是玉米价格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来议定,也就是由种植户直接与企业商定,双方的交易价格基本是完全市场化的。层面上需要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会给玉米种植户按一定标准补贴,另一方面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玉米、提供信贷支持等,为农民卖粮营造好的环境。
从2007年开始实施临储玉米收购,一直到2014年,都是逐年提高临储收购价格,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本来对农民种植玉米就起到鼓励作用,再加上玉米种植成本相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偏低,所以才会导致近年来,玉米产量高速增长,玉米库存严重膨胀,甚至出现粮库玉米存不下、卖不出的局面。
据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4月7日所说,去年公布粮食12连增,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功劳是归功于“玉米”。中储粮总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则向经济观察报透露,现在国库中2012年、2013年的玉米存量仍然庞大,现在对外拍卖的玉米基本都是赔本销售。
因此,决定下一步对玉米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目的是想让玉米政策向市场化路子走得更快一些,甚至比对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政策还快了一步,直接省去了设定“目标价格”的保护,也是对整个粮食收储政策一种更大胆的尝试。目的是希望尽快大幅缩减玉米种植面积,相应大幅降低玉米总产量,尽快消化玉米库存,减轻财政负担。
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目前最为关注的是,在实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最终能有多少补贴给到玉米种植户手中?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给经济观察报的答复是,相关部门商定的玉米补贴标准是每亩不低于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场价格已经比小麦低了三四毛钱,比水稻低得更多。下一步,玉米价格会不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与小麦、水稻的价格落差会不会更大?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的解释是,一旦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即玉米主产区出现大范围的玉米价位严重偏低、玉米卖不出去的状况,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还会设定玉米托底价格,并将安排中储粮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玉米市场进行托底收购。
不过,在玉米收购新政中设定的托底价,只是为了确保玉米种植户的基本收益,也就是农民能收回种植成本。这意味着,未来对玉米实施的政策托底收购,只在特定情况即农民种植玉米可能出现赔本的情况下才会启动,这与原来设定临储玉米收购价的初衷完全不同。
实施玉米收购新政后对财政影响颇大。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分析表示,现在玉米库存有2.6亿多吨,每吨玉米每年的库存成本大约是在252元,这样维持下去,财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库存成本费用就将超过655亿元。可见,玉米“去库存”已经刻不容缓。
针对玉米收储的改革,未来是否也对小麦、水稻施行?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在2月27日曾公开表示,针对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的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不能拖的时间太长。
消化库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是农业问题专家,据他分析,在最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2014年曾提了一下“玉米”,而且也仅仅是两个字,为何今年突然对玉米高度重视,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的农产品价格衔接机制改革已经成为整个农业领域的核心问题,而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玉米。相比此前针对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这次对玉米实施的“市场化收购”+“补贴”,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分析认为,玉米收购新政将会牵涉到上游对玉米的种植面积调整、产量调整,会较大范围地影响到其它农业作物;往下游看,也会大大减少粮食库存总量、减轻中央财政负担;再延伸下去,同时也会对减轻国内饲料业、玉米深加工业的成本,乃至抑制国内整个粮价高涨,都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农业部是参与制定整个玉米改革政策的重要部门之一。据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说,下一步对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是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具体怎么调,种植面积往下调多少,这在去年11月农业部下发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提及,该意见表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计划下调目标是在1000万亩以上。
在调整玉米种植的区域上,重点针对的是“镰刀弯”地区。“镰刀弯”地区是一个俗称,具体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在地图上的形状像个镰刀,过去十多年来都是国内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这一区域基本上是旱作农业区,不属于玉米优势产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所以计划大幅缩减的就是“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财政部、农业部方面整合了35亿元的资金,用于在“镰刀弯”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的补助,目的是让农民将玉米改种为大豆、杂粮、饲草等。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农民改种这些作物的收益与过去种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
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准备玉米种植。农业部初步掌握的情况是,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已经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是玉米面积库存压力的黑龙江省,今年预计玉米面积减少1500万亩左右。
前述接近发改委专家补充表示,预计在经过对玉米的种植、收储、补贴等一系列政策调整之后,国内玉米将会回归到和国际玉米市场价格相近的水平,随之,国内对高粱、大米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也会停滞下来,这样国内累积的2亿多吨玉米就会逐步消化掉。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